6月28日,东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正式签订了全市旗区首个合作框架协议。
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全领域参与,全方面统筹推进。近年来,东胜区始终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道路,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东胜区率先与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就传统能源提质增效、绿色低碳产业的培育发展、节能减碳项目改造升级、“双碳”专项重大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及技术创新推广方面建立广泛、深度、高效的合作关系,以稳中求进总基调,共同推动东胜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东胜区有序落实“双碳”目标,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2023年,煤炭、羊绒传统产业先立后破。东胜区抓住能源型城市的优势以煤促发展,全年销售1.15亿吨,发电160.97亿千瓦时。同时,因地制宜对煤炭产业进行绿色智能升级,对东胜辖区内的14座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智慧”“绿色”成为这里新的发展底色。推动品牌羊绒产业全链条建设,连续高质量举办了六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将“中国绒都”的金字招牌传得更远、擦得更亮。
2024年,东胜区传统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目前,东胜区煤炭产业拟核增产能12190万吨/年,1至5月累计产煤4537.43万吨,销售4644.51万吨,力争全年实现1.1亿吨以上目标。加大线上推广销售力度,羊绒产业全面振兴;加快装备制造业集群,稳步提升乘用车、电子显示屏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销量。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立后破、统筹谋划。东胜区凭借创新政策机制、发展重点工程等举措,在探索东胜区碳达峰路径上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
近年来,东胜区坚持规划引领,全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依托周边丰富的风、光资源不断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机制,持续推动“风光氢储车”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新能源项目,获批新能源项目36个、总规模80.44万千瓦。加大工业项目升级换代,每年约年节水160万立方米、节电约2800万千瓦时。
株洲时代中车整机项目投产,引进晶澳太阳能全产业链低碳示范基地项目,国盛利华电解水制氢项目、一派氢能项目等项目开始正式生产,逐步做大做强做优绿色工业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发展“互联网+新能源+高效物流”,构建新能源运输装备应用场景,提升零碳运力保障能力,建成陆港3处、充换电站14座,联合购置新能源重卡762辆,新能源发运量达到670万吨;深入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力度,建成智能化煤矿18座,同时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运营,持续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以“新”以“绿”为核的新质生产力令东胜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迸发出无限新动能。
路径转变首先是观念转变,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徐徐图之。东胜区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持续推动节能技改,实现源头降耗,牢牢把握转型中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在兴盛达煤矿的复垦区域,如今已成为东胜区的“风光”宝地。国电东胜热电灵活性改造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落地于此,已建成并网8万千瓦。计划2024年底完成23万千瓦全容量投产,相当于节约标煤14.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6万吨。时值仲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靓丽风景也逐渐铺满光伏阵列建设区域。林光互补、多元供电,绿色东胜“气场”伏脉千里。
在主导产业做“减法”的情况下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东胜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快实施节能改造,北骄热电、大兴热电设施设备改造后预计可节约5410吨标准煤;大兴热电扩建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节约4万吨标准煤;鄂尔多斯热电二次风机变频器通过改造年节约电量201.19万度;进一步加大供热改造力度,供热“一张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东胜区节能降碳各项工作也有声有色。
在节能改造项目推进的同时,东胜区严抓重点领域监管工作,在交通运输业节能工作、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公共机构节能降耗上同步发力。双管齐下,绿色低碳之风正以前所未有的劲能吹向东胜大地。
推进节能工作、促进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驰而不息,笃行不怠。
下一步,东胜区将借助与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合作契机,积极探索契合当地实际的节能减碳发展道路,不断引入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人才,持续提高当地碳中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全民自觉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让人与自然与区域和谐共生,获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平衡协调充分的发展,为努力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发展不辍的美丽东胜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