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10:07:07来源: 恒力石化官微点击:3141 次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恒力石化(600346)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光伏发电项目。近日,《南通日报》报道恒力石化旗下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光伏发电项目上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截至目前,恒科新材料五期光伏项目全部投运,总装机容量达106兆瓦,可实现年发绿电约1.1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9.5万吨,规模位于江苏省前列,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恒力样本”。
光伏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9.5万吨
据了解,恒科新材料自2015年开始研究推进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光伏建设、技术改造、创新升级等,截至目前五期光伏项目全部投运,总装机容量达106兆瓦,可年发绿电约1.15亿千瓦·时,规模位于江苏省前列。
在恒科新材料的厂区入口处,一个特别的电动车车棚吸引了来往人的目光。这个车棚不仅能够容纳上千辆电动车,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自产自销”的绿色能源供应。据恒科新材料电仪部副主任何杰介绍,车棚采用了光伏直供模式,通过安装在车棚顶部的光伏组件板,将吸收的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每年为员工提供超过百万度的零碳充电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员工的充电需求,还有效消除了企业内部的消防安全隐患。
不仅仅局限于车棚,恒科新材料几乎在所有适合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光伏组件。这些光伏组件每年可为企业提供超过1.1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相当于每年减少约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何杰称,相较于传统发电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在整个生产流程中不产生大气、液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对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有积极影响。“利用连片的屋顶闲置空间,推动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不仅降低了输电成本和损耗,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何杰说:“企业采用的‘就近并网、即发即用’的模式使得输电损耗低于1%,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光储协同”年节约成本3000万
除了能发电,发出的电还要合理储存利用,才能在节约用电成本的同时,缓解高峰期电网压力。
2024年7月4日,恒科新材料20兆瓦/40兆瓦时二期储能项目竣工验收,自此全市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电站建成投运。储能项目投运后,将实现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联动,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在光伏发电高峰时储存绿色电能,在电网用能高峰期时释放电能,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绿色电力系统。“目前,我们的储能总容量达到40兆瓦/80兆瓦时,每天充放的电量可达到16万千瓦·时。”程绍山介绍,公司构建了“光储协同”智能微电网,在将光伏发电并入园区电网的同时,利用储能,配合电网辅助服务,收益可观。仅2024年,企业因采用光伏发电、峰谷电价差等形式节约用电成本近3000万元。
作为用电大户,恒科新材料的储能系统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承担了社会责任。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为了保障民生用电,公司提前储存好电能,根据电网要求随时释放储能,缓解电网压力。程绍山说,储能系统每小时可放电4万千瓦·时,“这对企业来说不算多,但足以满足上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智能监管提高工作效率
在恒科新材料的变电站内除了成排的电力设备,还建立了完善的能耗监测平台、电力管理平台、光伏发电系统、储能调控平台等。
“通过这些平台的智能化监控,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运维效率。”程绍山介绍,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的单体电压、温度等数据,确保电池组的稳定运行。能量管理系统(EMS)连接储能柜,实时采集功率、电压等参数,并与园区10千伏电网并网联动,实现了能源的精准调度。同时公司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安装一套魔云系统,具备远程控制,电池提前预警等功能。“一旦有设备出现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提示。”
在这些智能系统的助力下,恒科新材料的人力成本也大大下降,负责变电站工作的仅有16个,他们平均每4个小时到厂区内巡视一次即可。
除了加快光伏并网,实现节能环保生产外,恒科新材料热煤站还采用了绿色可再生资源——生物质颗粒作为燃料,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硫化物的排放。“未来,公司还将继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恒科新材料总经理助理胡江顺说。
近年来,恒力石化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到底,持续创新技术,加速开拓低碳发展新模式。未来,恒力石化将持续深耕绿色制造,稳步推进低碳转型,协同各产业升级,助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凡来源注明中国阳光能源网的内容为中国阳光能源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