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 17:17:01来源:人民网点击:7939 次
微风轻拂,夏日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骄阳似火。牧民叶多背着水壶,揣着糌粑,走进塔拉滩上的千万千瓦级生态光伏发电站。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光伏羊”时而啃食光伏板下的青草,时而奔跑追逐。
光伏基地怎么成了牧场?
挥动牧鞭,牧民叶多走了过来,“我们家300只羊全在光伏园区里放养,不仅吃得好,还不用担心会乱跑。”笑容堆满了他黝黑的脸庞,“有时我们还在园区打打零工,一天能赚百十块钱。”
青海的塔拉滩光伏电站,占地609平方公里。曾经沙化面积占了98.5%的茫茫戈壁,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时,自从成了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除了把电送到江苏、河南等省份外,这里的平均风速也降低了50%,植被盖度恢复到80%,荒漠沙丘变成了草原绿洲。
由于当地风沙大,光伏板附上尘土后会影响发电效率,运维人员会定期用水对光伏板进行冲洗,可没想到,冲洗过的地方竟长出了郁郁葱葱的草。
草长得太快太高不仅会影响光伏板发电,秋冬干枯的草还会有火灾风险。传统的除草方法,如使用除草机、除草剂等,虽能有效解决草害问题,但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后来,有人想出了点子:让羊来吃草。
羊吃草,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也减少了人工光伏除草的成本。同时,羊粪又滋养了土地,形成了绿色生态链,卖掉的羊还可以给羊倌们带来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2021年,600只羊便“上岗”了。为了让羊吃草更方便,工作人员将光伏组件的离地间隙由原来的0.5米抬升到1.2米,还拓宽了板与板的间距。
“羊粪肥地后,草越长越好,羊越吃越肥,我们叫它‘光伏羊’。”叶多打开了话匣子,“生态越来越好,野鸡、野兔、狐狸都来了,我还见过好几次!”这位来自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的汉子搓搓手,声音洪亮地告诉来访者,自从来园区放羊后,自家的收入从原来的一年两万多变成了如今的七八万。
如今,海南州已在园区内建成12个光伏生态牧场,形成了“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畜牧业效益,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每只“光伏羊”的耳朵上,都悬挂着2厘米的方形黄色耳标。“那是羊的‘身份证’,每只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叶多接着说,“只要一扫码就能查到月龄、养殖户、疫苗注册等信息,买得更放心。”
和叶多一样,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的村民杨生文也经常把自家的400多只羊赶到塔拉滩上的光伏发电园区放牧。
“县上带领我们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村集体经济,羊可以集体出栏、集体销售、集体获益。我们还借着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春风,让农畜产品从‘散卖’变‘团购’,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攒劲得很!”杨生文抿嘴笑笑。
如今,依托光伏园区这个新的牧场,附近的村民改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模式,光伏板下长大的“光伏羊”同样走俏。
中国人骨子里“不浪费每一分土地”的基因,在荒滩里被激活。这个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传统,就这样毫无违和感地与现代工业结合在一起。中国也在以这种方式,改变着自己的大地,向世界输出“绿色能量”。
近年来,海南州坚持“生态立州、清洁能源强州、畜牧业稳州”的发展战略,以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建成五个世界之最: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最大的光伏实证基地,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和最大的分布式调相机群,水、风、光、地热、储能清洁能源齐头并进的格局加速形成。
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追光逐日”逐渐向“追光逐链”发展,海南州还打造了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千亩生态光伏林场、实施清洁能源供暖替代工程……
通过几十年的探索,海南州形成了防沙治沙与清洁能源有效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光伏+生态+产业”发展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生态高效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海南样板”。
或许,对于热爱土地又勤劳的中国人来说,把沙漠变良田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为世界贡献着自己的经验。
凡来源注明中国阳光能源网的内容为中国阳光能源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