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中国阳光能源网

您的位置:中国阳光能源网生物质正文

2035广州新愿景|让自然做功为城市通风散热

2024-09-23 10:43:00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3225 次

联排的骑楼串联起紧凑的街区,曾经拥挤的老街区成为人气爆棚的新商圈。在不改变老城肌理的前提下,位于广州老城的永庆坊创新岭南建筑降温降湿技术,因地制宜采取树荫、喷泉、水雾、风等系列组合措施,提升街区舒适度和商业体验感。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自古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一直有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传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国际面临的重要共同任务。
面向2035,广州积极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探索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系统策略,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碳排放约束,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引导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城镇空间紧凑集约和提效减排
坚持双碳引领,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规划路径。
面向2035,开展全市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强化空间与用地载体对碳达峰、碳减排的引导支撑作用。基于用地、建筑、交通大数据,开展城镇空间建设用地电耗碳排放、城市内部交通碳排放模拟评估,形成广州“人地企能碳”空间大数据库。挖掘碳排放时空特征和减碳潜力,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引领城市生活、生产各方面提质增效、减碳脱碳。
引导城市组团紧凑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结合城乡空间优化,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按照市域各片区人口特征和功能定位,统筹考虑地区人口职住需求,结合新区建设、城市更新等,推进居住用地围绕就业中心布局,就业中心向轨道站点汇聚,不断促进就业中心、居住中心的高度耦合和高效开发,降低居民通勤距离、时间,减少碳排放。
推动工业产业区块节能减排增效。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保障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
强化城市公共中心用地用能管控。提升公共中心写字楼、商场、公共机构的节能准入、新建绿色建筑占比等要求,推动近零碳商务区试点示范。
建设轨道都市、混合街区,支撑市民绿色出行。应对广州大规模、高密度的人口流动,以TOD开发模式大力推进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一体化综合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构建由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深度融合的公交系统,完善公交站点布局。塑造混合街区,促进土地混合利用和空间复合利用,以日常生活步行可达范围为尺度构建生活圈,提高设施布局的均衡性,以强吸引力、高便捷度的街区空间环境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碳汇增量
提升固碳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保护修复。
面向2035,运用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和手段,定量评估全市林业、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生态农业空间是城市生态固碳的主要载体。广州山水林田湖海资源丰富多样,强化各类生态系统固汇能力的识别和测算,支撑生态农业空间固碳增汇能力提升。
构建城乡一体化碳汇体系,明确生态碳汇保护重点地区。
结合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布局,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核心、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为节点、生态绿廊为纽带的多层次、开放型城乡一体化的碳汇系统,有效保护市域自然地貌、植被、公园绿地、农田、水系、湿地等碳汇功能区域。
结合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保护修复,增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依托重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分片实施林地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扩大滨海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湿地碳汇能力。
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
适应气候变化,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面向2035,构建通风廊道,让自然做功、引风入城。结合城市河流、绿地等开敞空间布局,构建6条市域通风廊道,连通山林、河湖、湿地、海域等大型生态冷源地,促进城市通风散热。通风廊道地区严格保护水系、绿地等开敞空间,控制主要入风口建设增量,加强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和密度管控,避免屏风式建筑。
传承传统营城智慧,推行气候适应的建设方式。传承冷巷、骑楼、天井等岭南传统营城中的气候适应智慧,弘扬岭南特色的被动式通风、隔热、降湿方式;合理优化场地规划设计,形成有利于空气流通、遮阳的建筑群与开敞空间;鼓励建筑首层架空设计,鼓励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和公共架空平台绿化;强化街区开放性、渗透性及与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形成居住、商业、工业、历史街区四种典型街区应对炎热高湿气候的设计模式。
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提高极端气候适应能力。面向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及台风、风暴潮、咸潮入侵等海洋灾害风险,将韧性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强化国土空间对灾害的防御和适应能力。
完善城市防洪治涝标准,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风险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完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提高极端气候适应与防治能力。
广州2035·低碳“酷城”
——优化市域通风格局。依托市域生态空间格局,控制流溪河主风廊、正果-钟落潭-白坭河主风廊、增城南部-九龙大道主风廊、虎门水道-帽峰山主风廊、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主风廊、洪奇沥水道-珠江西航道主风廊6条市域通风廊道,连通山林、河湖、湿地、海域等大型生态冷源地,促进城市通风散热。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支持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着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布局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积极发展新型储能,探索能源新型利用方式。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1GW!大唐集团再签海外光伏项目
  2. 国家能源局公布9月绿证核发及交易数据
  3. 浙江湖州南太湖新区:家庭屋顶光伏度电补贴...
  4. 安徽阜阳发文加强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
  5. 匈牙利皇宫堡市副市长卡托纳·恰巴一行到访...
  6. 供暖保卫战打响!四季沐歌2024冬检行动首站...
  7. 宁德时代2024前三季度电池销售330GWh Q3...
  8. 8家企业中标国家电投12.5GW组件集采订单
  9. 国家能源局:如何对户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监...
  10. 华电安徽新能源装机突破1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