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中国阳光能源网

您的位置:中国阳光能源网生物质正文

做强“绿色能源+农业”融合发展大文章

2024-11-15 09:37:08来源:云南网 点击:3533 次

高原特色农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已成为云南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云南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经达2.5万亿元,农业投资规模连续2年保持在全国前列。绿色能源装机达到1.23亿千瓦,装机规模居全国第1位,其中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是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电源,已成为增量电源和全省新增投资“主力军”。在实践中必须实现高原特色农业与绿色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实现转型升级,达到1+1>2的效果。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全省各地正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将新能源与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相融合,推动更多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乡村和美的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展开。
宜良县新发“药光互补”项目,大力投资开发“新能源+中药产业”约35000亩,实现新能源+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每年促进劳务增收2000-5000元/亩,每万亩带动600人以上就地就近就业。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首批并网的“茶光互补”项目,装机60兆瓦,每年可生产绿电超过1亿千瓦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昆明市东川区近30亩的石漠化土地上,全国首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示范电站正在有序运转。为云南干热河谷和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能源生态融合发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得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介。
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7月3日联合印发的《云南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总体方案》指出:以农村风能资源和零散空闲土地资源为基础,选取重点县、重点村开展乡村风电开发试点示范。探索“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风电开发新格局。《保山市“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工作方案》确定全市上报12个试点村,从抽取的《龙陵县驭风行动试点矢量数据》看,黄连河村、麦子坪村、坡头田村3个试点矢量数据完全符合云南省《方案》要求。可见,风电项目与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将迎来高潮。
云南“光伏+农业”模式仍处于探索中,绿色能源开发对高原特色农业及乡村经济建设助力作用有待加强。乡村生态修复和新能源发展的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首先要从省级文件顶层设计方面对如何实现绿色能源产业与高原特色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建立能源企业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及乡村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省级层面统筹新能源建设指标分配,建立能源企业反哺乡村建设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 利用新能源开发收益的部分资金,反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在具体项目实施方面,在光伏发电项目选址中避让限制性开发因素, 在项目规划和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避免对生态敏感区域造成破坏, 合理规划建设主体,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统筹协调提升光伏风电产业发展与地方用电需求的匹配性。加强储能设施的建设。尽快出台统一的验收标准及运行机制。加大开展光伏风电业务进村庄宣传活动, 加快推广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助推高原特色农业试点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已建、在建、拟建光伏项目因地制宜探索农光互补新模式,积极支持在文山、曲靖等石漠化地区,发展蓄水保土作用良好的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推广“茶光互补”模式。在金沙江、元江等活江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菌草类优质饲草,研究“牧光互补”模式,修复脆弱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必须看到,云南仍面临电力电量“双缺”的供需局面,光伏、风电等新型能源发电存在季节性波动,受林地、生态环保等政策限制较大,硅光伏产业全行业产能过剩、风电破坏生态及退役风机处理难题等制约云南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理论上讲,绿色能源还包括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发展氢能及生物质能产业是云南绿色能源发展中长期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云南发展未来产业的侧重点及云南今后新质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必须从中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提前谋划云南氢能及生物质能产业如何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问题,对此,还有许多课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