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中国阳光能源网

您的位置:中国阳光能源网新闻资讯正文

潍坊峡山区创新推进国家整县光伏试点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2023-09-28 10:42:01来源:潍坊融媒点击:1530 次

潍坊峡山区是山东省首个以生态经济命名的省级开发区,先后争创为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创新一体化推进机制,提升项目推进质效。实行全区统一规划、设计、安装、运维全流程管理机制,有效解决街村各自为战、规划设计不统一导致的质量不过关、效益难保障等问题,提升工作质效。坚持统一推进。打破边想边干、边干边改的旧模式,聘请第三方对全区可装机资源进行实地摸底,基于资源禀赋,科学编制全区总量77.36兆瓦的光伏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示范先行、分批落地的建设思路,首批从党政机关、工商业厂房等建筑物屋顶试点,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前两批40.1兆瓦已完成安装并网工作,第三、四批正压茬推进。坚持统一建设。为解决多家公司混合参与,项目建设标准不一、质量不齐等问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择优确定业内龙头企业华电潍坊公司为建设方,统一对全区光伏试点项目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施工,并做好后期运营管护工作,确保“有人建、有人管”。坚持统一规范。为降低后期运营成本、提高使用效能,对党政机关、园区厂房等区域屋顶以及农村道路、沟渠、空闲宅基地等区域采用统一标准,按照国家一级能效要求选择材料,采用最先进技术安装设备,确保使用寿命不低于 25 年。同时,将全部道路光伏板支架高度统一保持在4.3米以上,在保障消防、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整齐划一。

创新全方位分布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考量全区变电站、变压器以及线路承载力,在全区党政机关、农村以及重点园区厂房屋顶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全域光伏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全面提升全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以屋顶为“点”,连点成线。根据全区变电站、变压器分布情况,科学计算农村电路承载负荷,确定在57个村、500余户村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由村“两委”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实施方案,将一个个点串连成线,形成规模效益。以道路、沟渠为“线”,织线成面。创新道路光伏、沟渠光伏分布形式,在不增加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将农村道路、沟渠罩上光伏板,并在道路光伏上安装照明灯笼,让农村道路有了遮风挡雨棚,道路、沟渠织线成面,提高了农村空闲资源利用率。以广场、废弃宅基地为“面”,连面成体。在广场、废弃宅基地上面铺设光伏板,下面改造成为舞台、停车位等,并安装电瓶车充电桩等服务设施,让广场、废弃宅基地成为具备娱乐、泊车、充电等多种功能的公共设施。目前,全区农村道路光伏已开发建设容量12兆瓦,沟渠光伏开发建设容量6兆瓦,广场、废弃宅基地光伏容量已达2.6兆瓦,在获取“阳光收益”的同时,让农村的每一处空闲资源“变废为宝”。

创新多元化用能模式,提升光伏综合效益。按照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原则,合理设置变电站、变压器,切实提升光伏电能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创新低碳用电模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着力克服光伏电能就地消纳不足的问题,协调华电潍坊公司在光伏村、机关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变电站、变压器,切实提升承载力。目前光伏村的农田灌溉、照明、取暖等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一户村民在屋顶安装光伏每年可增收2000多元,相当于3亩农田收入,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去年首批完成的党政机关光伏项目节约电费54万元,园区厂房光伏项目节约电费36万元,全部完成后节能效益更加凸显。创新低碳排放模式,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借力推动光伏村日常生活、做饭等全部使用光伏电能,实现光伏村农业散煤基本清零,大大减少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排放。目前已有15个村居成为“零碳乡村”,整县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域全年发电量可达93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煤炭2200吨,减排各类污染气体8.5万吨。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探索“光伏+文旅”“光伏+科普基地”等“光伏+”复合型开发利用模式,在光伏电站、公园等区域,开发建设光伏发电沙盘模型,打造“光伏太阳花”等光伏特色建筑物,吸引更多游客打卡,增加光伏村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