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5:08:52来源:隆基光建点击:1157 次
冰雹是光伏产品面临的重大威胁,而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中强风暴的发生概率不断攀升,这让冰雹的威胁愈发严峻。
在各类可能对光伏电站造成损失的极端天气里,冰雹堪称极具破坏力的一种 ,一场强冰雹灾害足以让光伏电站遭受毁灭性打击。更严峻的是,气候变化正加剧这一风险,未来不仅冰雹风暴的强度可能增大,发生频次也将显著上升,威胁正从 “潜在风险” 变为 “常态挑战”。
建筑光伏系统为何更需抗雹能力?
全球每年因冰雹导致的光伏资产损失数以亿计。高速撞击的冰球会直接导致光伏产品前板玻璃碎裂、电池片隐裂、边框变形,进而引发功率骤降、漏电风险甚至完全失效,不仅推高运维成本,更严重侵蚀投资收益。更棘手的是,冰雹的预测精度与时效性至今存在显著局限,往往让电站运营方猝不及防。
而相较于传统光伏产品仅作为 “屋顶附加设备”,建筑光伏系统与建筑本体深度融合,承担着 “发电单元” 与 “建筑构件” 的双重角色。这种特性使其面临的冰雹威胁更为严峻。
据统计,在冰雹高发区,传统光伏电站的年均维修率是建筑光伏电站的2倍以上,而单次重大冰雹灾害后,传统光伏产品更换率可达30%-50%,远高于设计标准的建筑光伏系统。这意味着,对于建筑光伏而言,抗雹能力已不是 “加分项”,而是决定建筑光伏系统能否 “存活” 的核心指标。
LONGi Hi ROOF S的"冰击考验"
作为专为工商业场景设计的全防护性工商业屋面发电系统, LONGi Hi ROOF S在IEC标准冰雹测试中交出了一份硬实力答卷。
测试中,直径25mm的冰球以23m/s的速度对系统正面11个关键点位依次撞击,全程严格遵循国际标准:
· 冰球制备需满足 “无裂纹、直径与质量误差≤5%” 的精准要求;
· 撞击速度偏差控制在±5%以内,点位偏差不超过10mm;
· 每轮撞击后对外观、隐裂、功率、绝缘及湿漏电性能的全维度检测。
最终结果显示,LONGi Hi ROOF S在冰雹撞击后无物理损伤,功率未出现明显衰减,绝缘和湿漏电测试全部达标。更关键的是,系统与建筑连接的结构、承重部件均未受影响,符合建筑光伏对 “建筑安全” 与 “发电性能” 的双重要求。
从“扛得住”到“发得好”的技术跃迁
LONGi Hi ROOF S的抗雹表现,源于材料创新与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力:
① 钢筋铁骨:极端气候下的结构防御体系
· 材料革新:加厚双玻工艺形成 “抗冲击屏障”,配合高密封性设计,杜绝冰雹冲击后的渗水风险
· 结构优化:系统与建筑屋面的通长面连接设计,将冲击载荷分散至建筑主体,避免局部应力过大
· 全场景适配:遵循隆基严苛标准,从生产、运输到施工全流程优化,抵御运输颠簸、安装碰撞及户外风、雪、冰等多重外力。
② 高效发电:极端环境中的稳定收益保障
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LONGi Hi ROOF S并未牺牲发电性能,所搭载的HPBC 2.0电池技术,转换效率24.6%,配合专用材料升级,实现了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输出。
这一优势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较传统光伏产品多发电6%以上。以100MW装机量的工商业光伏电站为例,在光照中等地区(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按1200小时计算),以典型工商业电价0.5元/kWh测算,全生命周期发电收益增加近亿元。同时,得益于建筑光伏的特性以及自身高可靠性,传统屋顶材料成本、部分施工成本及后期高额运维更换费用,综合初始投资与全生命周期收益,投资回报周期较传统光伏缩短1-3年。
建筑光伏的未来,始于“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LONGi Hi ROOF S的抗雹表现,不仅是隆基绿能对产品质量不懈追求的缩影,更彰显了建筑光伏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技术底气。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安全与效率的取舍,而是让二者并行不悖。
建筑光伏作为未来建筑能源的主流形式,其价值不仅在于 “发电”,更在于 “安全地发电”。从材料升级到结构优化,从安全防御到效率提升,隆基以实力证明,建筑光伏完全可以成为建筑的 “安全屏障” 与 “收益引擎”,这是对全球绿色能源未来的坚定承诺,无论风雨冰雹,清洁能源的供给防线终将坚不可摧。
凡来源注明中国阳光能源网的内容为中国阳光能源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