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14:50:06来源:兆越通讯点击:2372 次
系统概述
轨道交通车载乘客信息系统(简称PIS)是一个集成地铁运营信息与多媒体服务的综合平台。在正常运营时,它向乘客提供列车时刻表、到站信息、公告等实时资讯;在紧急情况下,则优先发布疏散指引等重要信息。该系统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确保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并通过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乘客提供清晰、直观的显示。PIS系统不仅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也增强了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
上海兆越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公司致力于提供先进的PIS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确保乘客在地铁中能够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方案介绍
车载PIS系统主要由列车移动宽带收发设备、视频播放和视频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视频播放和视频接收共用车载局域网。PIS车载子系统由车载控制器、无线网桥、车载天线、LCD播放控制器、车载交换机、电源适配器、分屏器、LCD显示屏、车厢网络交换机、车载视频服务器、网络摄像头、触控显示屏、车厢视频存储设备等组成。
车头司机室、及车厢网络摄像机接入车载网络,在车头以及车尾的车载视频服务器同时完成实时存储,互为冗余;并在每节车厢对本车厢的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存储,作为车头车尾服务器的冗余存储。车载视频监控系统根据从移动宽带传输网传来的指令将选定的图像传到分线控制中心 PIS系统监控终端、综合监控系统监控终端及线网指挥中心、地铁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线网指挥中心。设置在车头以及车尾的车载控制器,负责上下车的信息传送和接收,每列车的车厢之间采用有线方式传递信息,采用数字传输方式,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并减少对其它无线系统的影响。
具体组网方案如下:
方案描述
为保证整个车载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车载网络采用环形组网,设置在车头以及各车厢的车载以太网交换机,通过间隔连接方式组成以太网环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司机室和车厢客室交换机交叉组环网的方式,即司机室和2号车厢相连,1号车厢和3号车厢相连,2号车厢和4号车厢相连,最后再由车头司机室和车厢1相连,组成环形网络,此种组网方案不仅仅能够减小了布线的复杂程度,而且对整个网络的部署更加简单可靠。
车载内部使用上海兆越MIES-3814和MIES-5616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符合整个环境的要求,其中司机室使用上海兆越MIES-3814三层交换机,客车室使用上海兆越MIES-5616二层网管型交换机,交换机可提供10/100/1000M的环网电口(M12接口)单个网络无阻碍的传输数据、视频等数据,另外可组建自愈环网络,采用MR-ring高性能私有冗余技术,当列车网络中发生链路或单点故障时,通信可以在20ms内快速恢复,确保网络运行可靠稳定,提高了网络通信联网的可靠性。
方案特点
1. 千兆环形网络,组网简单可靠。
2. 采用MR-ring高性能私有冗余技术,当网络中发生链路或单点故障时,通信可以在20ms内快速恢复。
3. VRRP双机热冗余,当主交换机出现问题时,备交换机立即启动,保证车载业务的正常运行。
4. 千兆以太网和无线网结合,给PIS系提供快速的网络通道。
5. 采用工业级通信产品,满足隧道内震动和潮湿的环境。
产品介绍
MIES-3814 12GE机架式三层车载交换机
支持12个10/100/1000M以太网M12接口
符合轨道交通EN50155标准,M12航空插头接口设计
支持MR-Ring快速环网(自愈时间<20ms),兼容STP/RSTP/MSTP生成树协议
集成32位MIPS处理器,CPU流量优先划分
支持基于硬件的DoS攻击防御
支持ACL,对L2-L4层数据进行过滤
支持QoS,基于端口的流量监管, WRR、DRR、SP、队列调度算法、报文的802.1p
支持静态路由、策略路由、RIP V1/2、OSPF、IS-IS、BG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
支持IP组播PIM-SM、PIM-DM
支持IPv6路由 OSPFv3、BGP4、ISISv6
MIES-5616 16GE M12/IP40 二层全千兆网管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支持16个10/100/1000M以太网M12接口,支持POE供电(可选)
符合轨道交通EN50155标准,M12航空插头接口设计
支持bypass功能
支持MR-Ring快速环网(自愈时间<20ms),兼容STP/RSTP/MSTP生成树协议
支持Port-based VLAN,IEEE 802.1Q VLAN和GVRP 协议
支持动态和静态链路聚合
支持IGMP Snooping和GMRP过滤组播封包
支持基于MAC 地址的端口锁定,防止非法入侵
支持SNMPv1/v2c/v3不同等级的网络管理协议
多种网管方式:Web、Snmp,Telnet,console
凡来源注明中国阳光能源网的内容为中国阳光能源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